close

       

       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瞎子摸象"的故事, 位國王為取樂找來四個生下來就瞎眼的人及一隻大象,國王將四個瞎子個別安置在大象不同的位置,命令他們伸手觸摸大象,並且要敘述大象長得是甚麼樣子。於是摸到象腳的說:「大象長得像一棵樹。」摸到象尾的說:「大象長得像一條繩子。」摸到象鼻的說:「大象長得像一根水管。」摸到象耳的說:「大象長得像一把大扇子。」此時在一旁觀看的人,不禁都譁然大笑起來。

而我們對於ADHD的了解基本上也都像是"瞎子"一樣,包括小編本人,在網路上看完各式各樣的文章一開始也是完全摸不著頭緒,覺得無所適從,很希望能夠理解ADHD的全部樣貌,但是其實我們內心深處明白,沒有人能夠完全了解一件事情的全貌,只能盡可能地勾勒出事實的樣貌,但那並不等於事實本身,ADHD也是如此,沒有一個完美的敘述等同ADHD

 

       在ADHD的治療方式裡面最具爭議性的就屬藥物治療了,不同的醫生對於藥物使用與否也是評價兩極,畢竟每個ADHD的家庭環境和學習狀況也都大不相同,對於藥物的反應以及副作用的種類因人而異,劑量調整又是一門學問,而患者內心期望能達到的"標準"也不同,而醫生本人就算能夠客觀的分析狀況,但經過患者甚至是患者父母的口述後,還有多少的比例是和符合真實情況的呢?

 

       不同時期對於ADHD症狀的詮釋尤其是命名也連帶著影響人們對於ADHD的第一印象也間接的影響人們對於ADHD所採取的行動,1987年ADHD這個名稱才正式被確立,在這之前有各式各樣的名稱來描述有注意力問題的患者,像是"過動衝動疾患"、"兒童多動綜合症"等等,觀點也都不盡相同。

1955年利他能首次被用來治療ADHD的過動現象,過動現象被強調的結果就是許多沒有過動特質的ADHD並沒有獲得適當醫療或是社會協助,反而是可能沒有注意力缺損卻因為有過動症狀的兒童被一窩蜂的抓去吃抑制過動的藥物利他能,

而1973年維多利亞歸納出ADHD的主要四項缺陷特徵

1.注意力缺陷

2.衝動

3.興奮狀況難以控制

4.需要立即回饋

 

       於是當時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採用此觀點,更名為ADD,強調並非所有ADHD病患都過動問題,專家學者們開始發覺ADHD兒童無法適應學校的原因是因為注意力缺乏和衝動導致的脫序行為。

直到1987年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主張是注意力缺陷、過動、衝動等行為特徵的混和才正式命名為ADHD,ADD則變成了ADHD的其中一個分類。

 

而到了現在醫學對於ADHD的觀點和治療方式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包山包海,但是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完整的勾勒出ADHD的樣貌,就好比瞎子摸象,人們在知識這頭大象面前都只能了解到其中的一部分,沒有人能夠明白全

部的知識,也不該全盤否定他人對於ADHD相關知識的描述,希望不同專業領域能夠放下對於彼此的偏見,不再為了使用的工具不同而爭吵,而是能夠齊心協力的用自己領域擅長的方式幫助ADHD面對相關的種種家庭、學校和社會問題,不再

自認為是國王來取笑瞎子,或是和其他的瞎子吵的不可開交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ADHD 社會學 寓言故事
    全站熱搜

    Ja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